开启成功之门: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
Wednesday, March 5, 2014
来源:科学网 鲁白的博客   

    古今中外,关于成功学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没有资格,也不想在此讲成功学。我只是想就我个人的体会,给大家今后的发展提一些建议。我觉得,每个人的成长的道路可能非常不同,但有些问题是共通的:譬如,了解历史、知晓现在、努力思考来把握未来,这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时间和现在的空间上,才能有远见,才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机会。如果还能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争取和创造可利用的资源,投身于有前途的新兴领域(即所谓的emerging field),那么成功的几率就比较大些。具体细化来讲,就是要经常思考以下四个基本问题。每一个问题我都想通过一本书来引入,展开讨论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们处在一个什么的世界,也就是当今世界的现状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用“That used to be us”《昨日辉煌》这本书来引入。本书的作者Thomas Friedman是美国报纸New York Times的一个专栏作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政论家。在奥巴马总统竞选的时候,他担心美国整个形势跟全球的竞争力,所以在访问了中国差不多一个月后,就写了一本书,目的想要影响美国的选民,对今后前途的思考。这本书里面他先总结了一下现在美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挑战,以及全球面临的重大的挑战。一个是全球化,譬如,你往美国的公司打电话订飞机票或者问信用卡信息,甚至报税,售后服务等,发现接电话服务的雇员实际上在印度。也就是说美国公司已经将许多工作分布到世界上相对便宜的国家去了。美国的日用产品已经超过半数是“made in China”。所以就是说整个地球由于网络及交通的方便已经变得全球化了。另外就是信息技术革命,我们今天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给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第三个就是美国比较特有的,当时比较严重的两个重大的经济灾难,一个叫做金融危机,另外一个叫做房地产泡沫,随之而来的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赤字也引起了去年十月美国政府不得不关门,因为民主党和共和党无法就如何对付赤字达成共识。所以赤字在美国是个很大的问题。最后一个就是能源危机及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在我们中国,特别是在北京,感受也很多,经常晚上走路都要带口罩。Thomas Freedman访问中国时去了天津一个国际会议中心。这个中心拔地而起,从奠基到完工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中心修建了12条非常漂亮的自动扶梯。他做了一个对比,他家住在Bethesda,是华盛顿地区一个比较富有的小镇。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一些大投资银行,大公司都在那儿。我因为在那儿生活了十几年,所以对那里非常了解。那儿有个地铁站,地铁站里面的自动电梯扶手坏了11个月还没有被修好,一直处于民众提案、政府讨论,等到大家都同意了以后又没有钱,这样一个反复循环中。他以此为例说,中国人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曾经是他们美国人做的,是美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但美国现在不做了,或者说没有能力做了。他总结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五大支柱。这五大支柱都跟政府有关系。第一个支柱就是教育。美国从二战以后,政府投入教育的越来愈多,到现在为止美国的教育一是义务教育,就是公立教育到高中毕业;二是政府大量的贴钱给大学。中国后起而急追直上,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在增加。另外一个叫做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以后,美国经济的起飞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投资到公共建设,包括造海港,高速公路等。中国现在也正在做,已经做了很多了,包括高铁、深水海港、手机移动网络线路。第三个是对研究与开发 (R&D)的支持。美国政府对R&D的投资当然现在还是全世界第一,但是中国政府对R&D的投资也越来越高,逐年在增高。美国政府则呈现一个持平甚至下降的趋势。第四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国之所以没有遭到国际上巨大的金融危机的破坏,是因为中国对经融市场有一个很严格的调控。美国政府则对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他认为政府调控在金融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是人才引进。美国经济的可持续成长很大程度上是靠移民,在二战以后主要是靠犹太人,后面的60、70年代是靠印度人,到80年代以后基本上靠的是中国人。中国有很大量的留学生到美国以后就慢慢留下来,然后逐渐进入主流社会。所以美国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靠引进的人才。中国政府现在也展开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都是要引进中国自己派出去的人,或者是自己出去留学的人,回国工作。所以这一系列的事情,过去都是美国在做,而且做得非常好,那么现在是中国在做,中国也做得比较好。

未来的走向

们来讲讲未来中国的走向。先讲一讲John Naisbitt的《中国的大趋势》。他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早在1982年,他就在最负盛名的《大趋势》“Megatrends”中准确预言了恐怖主义的发生、中东的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后来他和夫人来中国住了八年,在南开大学的研究所,写成了《中国的大趋势》“China's Megatrends”。他学邓小平的思想,比大部分中国人都学得精深,总结起来是这几方面:“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大家都非常熟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精髓;他在1991年南巡的时候说“改革开放是唯一的出路”;还有“摸着石头过河”;“走有特色的中国发展之路”,中国自己的情况跟其他人不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深圳改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中国一贯的做法,就是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先试验,试验成功了以后再往前推广。其实这么多改革方案归结在一起大概是这两句话,就是“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也就是说,在大的层面上,一定要抓住,一定要保持中国特色,但是在很多地方,包括在企业、经济、金融各方面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因为中国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不可能由中央一统来管,每个地方有它的特点和特色,要让它有足够的自由度让它自己来发展。所以其实这个主题思想早就有了。很多老外到中国来,有些人甚至于就留下来在中国生活了。我问过其中一些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他们说一个是“与中国一起腾飞”,因为中国是现在所有社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另外一个是机遇,也就是说人生的机遇是不多的,你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当一个社会发展很快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跟很快的社会一起走,这种机遇不是经常来的。我觉得我这代人很幸运,什么都让我们遇到了。我们生活在这一个发展变化非常快的一个时代

你希望处在社会的哪个部分?

这里我要提有些一本比较有争议的书,叫做《正态分布》 (Bell Curve), Richard Herrnstein所著。人是按照正态分布的。有少部分人是精英,他们总是走在历史的前沿,所以处在社会各阶层的上层。还有少部分人,老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此书的争议之处是xxx。撇开争议不说,你是甘愿在后面这一部分呢?还是要跑到前面?还有很多人都集中在中间。那这三拨儿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往往赢者是在前面,当然代价也很大,挫折也很多,甚至有时候会有灾难。在此我列了一些基本的characters,基本的rules,基本的principles。第一个是80-20 rule。80-20 rule最早是一个房地产术语,意思是20%的中介卖掉80%的房子。推而广之,就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知识,机会和财富。假如你相信这个观点的话,那你的政策、法律制定都会倾斜于那20%的人。对一个单位也是这样,也有80-20的分法。就个人来说,你想做那20%,还是剩下的80%?另外一个就是远见,see what others cannot see。你必须要看到很多人不能看到的东西。看到以后就要plan ahead,你得要有个计划。然后是Think big ideas,walk small steps。你把问题可以想的非常大,想到五年十年后,想到世界层面、中国层面、北京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但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做的,所以think big, walk small steps。还有,有成就的人永远在学习。当然,真正赢的那些人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知识特别多,也不是学习非常努力的人,更不是运气,而是有勇气、能应变,百折不挠,有resilience的人。当然永远做出创造是不容易的。就是说你不是按照常规去做的,而是take initiatives,也就是说你自己要发起一些事情。一旦你想要发起,马上就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而往往最后的赢者是这些发起事情的人。我和饶毅有时候在一起聊,回想有多少事情是我们自己发起的,最后发展成一个很好的事情。当然发起的很多事情到最后失败的也不少。但我们的特色也许在于我们自己发起的很多事情。On the lookout for new opportunity,你必须要一直在看有什么新的机会。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最后一个就是execution,execution,execution,也就是说你光想或者是光take initiatives都没有用。最后还是看你抓住这个事情后,一直持续不断的把这个事情做成。这个需要执行能力。

成功最基本的战略?

先简单介绍一下《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这本书。这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Jim Collins写的,它的畅销不仅仅是因为对商业的指导,而且因为这些原理用到人生也非常有用。所以很多不是做商业的人也去买他的书来读。他在这本书中分析了前500强的公司的股票,看有多少家公司连续15年,股票的上升值总是比平均值要高两倍。为什么要选15年呢?因为一般的CEO的任期是7年到8年,15年就至少是两个CEO。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不是靠个人能力,而是靠一种文化。所以以后看某个领导做得好不好,就是看他不做以后,换了人,还能不能够持续这种文化。一种文化或哲学思想能够持续下去,是一个标准。Collins把公司分成一般的公司,优秀公司(good company),卓越公司(great company)。符合great company的只有十来个,都符合两条简单的规律,一个是成长速率超过其他公司的一倍,一个是15年以后依然在成长。他把这十个符合great company的公司与good company比较,总结出七条主要的成果,其中有一条我要特别讲的,就是刺猬原则。什么是刺猬原则呢?那就是great company总是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做能创造最大的价值的事情。对公司本身、对社会都创造价值。形象的来说,我们画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圈是兴趣,第二个圈是专长,第三个圈是价值创造力。三个圆圈互相交叉重叠的中心部位,就是你必须要年复一年坚持的东西,所以,刺猬总是盯着这个地方,永远是去想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在做我最想做的东西,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东西,并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最好的效益?我今天问你们这个问题,你们回去自己好好想一想,也许你们会发抖。做生命科学是你们最喜欢的事情吗?如果是,十五年以后我希望你还是讲这个话。你现在选择的东西是不是你最擅长的?有的人说我很喜欢跳高,但是他个头只有160厘米,并不适合。三是创造最大价值,就是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这个原理适用于公司,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就个人发展的整体考虑而言,我有几条建议。一条是顺应历史潮流,就是说你必须要跟着历史走,而且最好要走在前面。“Be part of the rising tide”。想象一下冲浪运动。当一个浪朝在往上升的时候,你所需要花的力气不是很大的,因为你是随着巨浪一起在往前走。另一条是“Be in the center of what is happening”,就是你必须在一个正在发生很多重大变化的地方,机构。比如说在北大清华、上海北京,intellectuals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一个单位中也一样。你要让自己接近变革的中央。还有一条是“surround yourself with great people”。假如你自己还想要进步的话,你就让你自己周围的人比你强,你的朋友是“great people”,那么你们互相之间会共同影响。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讲,大学毕业,放弃铁饭碗,几经辗转,85年终于自费出国,赴美留学,开始我的学术生涯;09年,在学术生涯的巅峰时期,辞去NIH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加入GSK,回到中国,转向工业界,从事企业管理;13年,离开制药界,全职加盟清华,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文明国家的今天,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我相信我能够更好地用自己的见识和才能,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营造科学的文化氛围,帮助培育中国学生,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而做出贡献。在此,也要特别感谢那些恩师、挚友,正是他们的帮助、提携和影响,才造就了我比较多色彩的人生经历。